房天下 >资讯中心 > 政策 > 正文

保障房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 莫让保障房成“伤心房”

中国经济网  2015-11-26 09:59

[摘要] 地方政府应当转变观念,从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居住需求出发,在规划设计、建筑质量、配套服务方面以人为本,减少供应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程度,建立更为科学的考核体系

地方政府应当转变观念,从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居住需求出发,在规划设计、建筑质量、配套服务方面以人为本,减少供应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程度,建立更为科学的考核体系

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有的省份存在大量保障房闲置问题,其中贵阳市就有30855套已建成保障房处于闲置状态。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贵阳市闲置保障房投资达85亿元,但因为水电、排污、市政道路等配套设施跟不上,未及时投入使用,老百姓迟迟住不进去。

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对于低收入家庭实现“安居梦”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一边是百姓排队苦等多年无果,另一边却是大量保障房资源闲置。少数城市保障房建设领域的这一强烈反差,不仅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状况不能及时改善,也让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开发企业承受了很大的资金压力,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调整。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保障房大量闲置成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需求不对称。比如,一些城市为了节约建设成本,规划设计不够完善,将保障房建在偏远市郊,距离市区很远的地方,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遏制了保障需求的释放。同时,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能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开工率,对保障房开工和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在项目收尾时却虎头蛇尾,对保障房能否如期竣工交付使用重视不足,特别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低收入群众的选择意愿。此外,对于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缺乏健全的评估、保障线划定不科学也是重要原因,不少困难家庭经过申请、审核、摇号、选房等环节,终却因为缺乏相应的支付能力、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无奈放弃。

保障房建设是一项德政工程,必须避免保障房成为“伤心房”。为此,地方政府应当转变观念,从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居住需求出发,在规划设计、建筑质量、配套服务方面以人为本,减少供应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程度。同时在制度层面,也应坚持民生导向,建立更为科学的保障房建设考核体系,多算算民生大账,将考核指挥棒由项目开工率转变为群众满意率,从而把保障房建设做成一项民心工程。

 

 

国家住房银行承载不了太多幻想

如何读懂房地产“去库存

县级不动产登记职责机构整合实现“双两千”目标

住建部:工程质量治理行动进入攻坚阶段

持有银联金融IC卡乘公交可“闪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